2018,武汉,六月,微信朋友圈里时不时刷出激动人心的创富故事,年青人喝着咖啡、谈论互联网,流连于五光十色的购物中心,对一切现代生活方式习以为常。
汉阳墨水湖畔一个院子里,78岁的盲人郑举选在这里安享晚年,他已淡出公众视线多年。直到最近,当时间的指针逐渐走近改革开放40周年的刻度时,他的家门又时不时被前来采访的记者敲开。
“投机倒把罪”坐牢后,他用15块本钱创造暴富神话
今天的网店小老板们可能无法想象,40年前摆个摊要冒着坐牢的风险。
1978年1月18日,汉正街小贩郑举选被逮捕,罪名是“投机倒把”。郑举选因儿时患天花,仅剩右眼一点微弱视力。蹲了整整18个月大牢后,那点微弱的视力也丧失了,他彻底成为盲人。
郑举选“投机倒把”,全因生活所迫。物资匮乏,是那个年代普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。武汉市政府“布衣参事”、“老武汉”胡全志回忆,改革开放前,粮、油、肉、布,一切日用品,都要凭票供应,普通城镇居民粮食按男32市斤、女27市斤/月计划供应,食用油每人每月仅4两配给,炒菜时放一勺猪油都是享受,偶尔吃上猪肉更是一种奢侈。胡全志笑称,在那个清苦的年代,“猪打个屁都是香的。”
1979级的大学生,现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回忆,他上大学时享受国家二类生活补助,每月11块钱,够一个大学生的当月伙食。那时,一碗热干面1角钱。
1978年12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。
摊贩郑举选的人生也随之转折。1979年11月,出狱两个月之后,郑举选用卖冰棒攒下的15块钱,再度进入生意场。汉正街首批发放103张个体户工商营业执照,他拿到其中一张。凭着自身商业才能,郑举选很快成为汉正街上最早的万元户、百万元户。汉正街百货批发市场名扬南北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街”。1982年8月28日,人民日报发表社论《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》。市场经济甫一开放,民间活力如同火山喷发,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汉正街书写了众多暴富神话。
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1981年,胡全志的父亲为家里买回第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。1986年,胡全志结婚时,托关系买回一台19英寸夏普牌彩电。
1988年2月5日,随着春节的临近,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,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,为的是买一台电视机回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。(视界网周国强摄)
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,武汉开始进入“地壳运动”活跃期。1991年,国务院批复武汉设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,这便是以后的“中国·光谷”。紧随其后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、东西湖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创建。
然而,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,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,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开始泛起。
2003年全国两会,市长高声连问三次:武汉在哪里?
1992年,邓小平南巡。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,一路南下,边走边看,边看边说,一系列掷地有声的“南方讲话”,再次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。 一时间,“东方风来满眼春”。
1990年代中期,武汉最早一批个体户,汉正街老板郑举选那一代人,已然功成名就。郑举选搬进汉阳墨水湖400平米的院子里颐养天年。多年以后,汉正街还为他竖起一座铜像。
新一代的武汉财富传奇正在酝酿。一位名叫胡爱娣的武汉姑娘却早已从国企辞职,正拿着她下海创业的“第一桶金”,在汉口姑嫂树租厂房、买设备,着手做针织品加工,开始了她的“爱帝”之梦。 同一时期,一个叫周富裕的重庆来汉的小伙子,正守在热气腾腾的炉子旁,潜心研制卤制鸭脖子的独特配料。
汉口江汉路开起第一家麦当劳,时间是1995年。几年后,家乐福、麦德龙、沃尔玛先后进入武汉。
国企改制与创新在同步进行,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央企东风汽车公司,先后与法国雪铁龙、标致等品牌联姻。
同一时代,东南沿海省份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优势、优惠的国家政策,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加速奔进,一日千里。武汉也在向前走,步伐却已明显落后。
武汉逐渐开始品到一种复杂的滋味。公开数据显示:1978年,武汉GDP为39.91亿元,位居全国第10位;2002年,武汉GDP为1492亿元,跌落至14位。从一线城市阵营中黯然退出。而在改革开放之前,武汉经济总量一度仅次于上海、北京、天津。
大批大、中专毕业生离开武汉,奔赴东南沿海地区。2000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学院的朱凤,是成千上万“孔雀东南飞”中的一员,在武汉工作两年后,朱凤选择去了上海。2003年3月,北京,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,当着中央领导的面,高声连问三次:
武汉在哪里?
武汉在哪里?
武汉在哪里?
纺织厂女工和卖卤菜的摊主,都把企业做成了知名品牌
答案在一年后给出。2004年全国两会,“中部崛起”战略被正式提上日程。
武汉牢牢抓住这一次机会,按下了快进键!
1995年6月18日,武汉长江二桥通车典礼。(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杨发维 周立新摄)
最快的是交通建设,武汉被两江分隔为三镇,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。2004年7月,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,2012年12月,地铁2号线开通,截至2018年,武汉地铁猛增至7条线,并于2008年12月建成万里长江第一隧。
桥梁建设速度更惊人,1995年,在连接武昌、汉阳的长江大桥通车38年后,武汉才建成连接汉口和武昌的长江二桥。中铁大桥局桥梁博物馆的付学佳介绍,目前,武汉长江江面上,在建和已建桥梁达12座。
武广高铁通车,让武汉在中国交通版图中,再度夯定“九省通衢”之地位。
民营经济的成就,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市场活力。当年国企的纺织厂女工胡爱娣,带着以她名字为谐音的“爱帝”从国内走向国外,打造了华中地区最大的针织面料、服装生产基地;汉口一家集贸市场卖鸭脖子的个体户周富裕,把他的卤味品牌“周黑鸭”做成日进斗金的连锁店。他们的企业,都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。
更多的人正在路上。2006年,荆州人杨红春和浠水人杨银芬,在航空路合伙开起第一家“良品铺子”。第一年,门店总销售额54万元;第十二年,他们一年就卖出72亿元零食。
国企也在不断求新思变,东风汽车与日本本田、日产、韩国起亚、法国雷诺等品牌展开合作。在沌口,法国资本、法国员工和专家的大量入驻,直接催生出一条法国风情街,还有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中法生态城。
光谷的崛起,则荒郊野岭再造了一座“武汉第四镇”。曾经奔赴上海的大学毕业生朱凤,于2004年回到武汉,碰巧赶上城市大建设时期。2006年,她在光谷关山大道保利花园小区,买下一套82平米的小房子,当时,光谷房价仅2850元一平米,她的小区周边还是城乡结合部,一到晚上黑灯瞎火。这些年,朱凤眼看着家乐福开到门口、光谷步行街开张、有轨电车通车,高楼大厦噌噌竖起,昔日黑灯瞎火的荒郊野岭,变身流光溢彩、人流熙攘的繁华闹市。2016年,她和老公在光谷买下了第二套房,房价是1.4万元每平米。
两个80后男生一年融资20亿,光谷书写武汉新民营经济传奇
光谷,从当初的一条街,到一片高科技园区,再到一座现代新城,平均每天新增企业59家。
新的创业传奇在光谷上演,这一次属于年轻的互联网科技新贵。
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80后男生张文明,和他的好友陈少杰,低调地做着一家名为“斗鱼TV”的网络直播平台。直到2016年,当斗鱼直播获得B、C轮两轮融资共20亿元的消息被披露时,人们才知道:在武汉竟隐藏着这么大一只“独角兽”!
知识经济时代,人才价值凸显。2017年,武汉启动“百万大学生留汉”工程,将落户程序简化到零门槛。华中科技大学2017届陕西籍毕业生申少亚,和女朋友双双留在武汉工作。这一年,武汉新增大学生落户14.2万人。
能让“申少亚”们留下来的,不仅仅只有“零门槛”落户政策。2016年,武汉GDP达到11912.6亿元,首次跃入“万亿俱乐部”,全国排名第9位,2017年,继续攀升到1.34万亿,武汉正在重回一线城市,其强劲的发展潜力,让年青人们充满乐观和期待。
繁荣之中,亦有清醒反思。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教授叶青分析,武汉的民营制造业还很弱,未来,应从人才、住房、科技、产业、金融等多方面共同发力,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氛围,大力发展新民营经济。
2018年5月10日晚,2018“中国-欧盟旅游年”灯桥点亮活动在武汉举行。黄鹤楼和两江四岸,点亮象征着欧盟旗帜和中国国旗的“欧盟蓝”和“中国红”。
看一眼今天的武汉,再回首40年前,无法不让人生出沧海桑田之感慨:长江新城启动建设、武汉自贸区挂牌、中山大道翻修开街、地铁一年开通一条、东湖绿道建成开放、城市空间诗风流转、优良天气数值上升、湖泊治理水质好转……
四十年来,千万个“老武汉”、新武汉人,共同建设着大武汉,他们,无论是叱咤风云,还是平凡普通,都在为这座城市奉献着,也被这座城市所滋养。这片土地上,新的生命正在降临,新的人群还在涌入,新的梦想正在开花。
输入信息内容!